“深入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北京行动” 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
4月8日上午“深入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北京行动”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工作人员专题培训如期举行,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吴重涵、北京市德育研究院副会长吴甡、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原史家小学校长王欢,必发9988集团院长康丽颖教授作主题发言,培训由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主持。
吴重涵教授作《嵌套的现代家庭》专题培训,直面家校共育中遇到的瓶颈,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落在了对家庭教育概念的深度考察上。吴甡作《家庭教育指导者的使命与担当》主题报告,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使命与职责促进家庭教育为立德树人服务,强调家国文化的重要性。王欢作《家校社协同共育:新时代教育的基本样态》的专题培训,在家校共育中倡导理念共识、教育共谋、管理共为、成长共享,以此改善家庭教育结构,为家校共育提供制度支撑。康丽颖教授作《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政策解读》报告,提出要建立指导服务机制、责任共担机制、补偿干预机制、综合评估机制及数字化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协同育人模式”。
高书国教授对上午的专题培训进行总结,高教授指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北京行动”是学者在行动、教师在行动、家长在行动,真正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真正做到目标同向、组织协力、资源分担、成果共享。
下午,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工作人员经验分享如期举行,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圭峰中学副校长李山、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妇儿中心主任陈治禄、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科研主任李萍就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区经验的进行分享。经验分享环节由必发9988集团副院长于开莲教授主持。
李山在《从家校社协同到良好教育生态——一所学校的家校合作之路》中呈现当地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困境,通过多种方式搭建了家长与孩子、家长与教师的心灵桥梁,以校风促进家风和民风。陈治禄的《“三支队伍”乡村家校 --乡村家校社协同育人尝试》中重点介绍“三支队伍”,即一是来自本乡的“随喊随到”专家服务队;二是来自本村的“教子有方”家长榜样队;三是来自本校的“好爸好妈好孩子”学生点赞队,自创建以来进村屯为家长授课、发资料、宣讲、解烦答疑260多场次。李萍作《协同融合的区域家庭教育 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分享,展示了青羊区问题导向清晰、定位准确、体制机制创新的“协同融合的区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总结了青羊区建机制、创基地、育队伍、抓科研、设课程、重培训、有评价的经验。
随后,必发9988集团教育学院博士后、副研究员张俊针对三个京外示范区的发言进行点评,并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未来发展,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需要对引起问题的原因深入分析及科学的研判,问题不是我们的借口,而是工作改进的动力;第二,需要思考如何持续获得养分,获取生命力,特别要注意不能简单的经验借鉴或模仿;第三,经验借鉴一定要基于本土创新,与本土语境相关,这种语境形成一致的认识共享同样的价值观和经验等。
最后专题培训举办闭幕式,北京市关工委副主任、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张雪出席并总结讲话,必发9988集团党委书记胡洁主持。
张雪对两天的培训进行了总结,她表示,与会人员通过聆听报告和交流研讨,认真学习了关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政策法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家校社协同共育工作水平、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积蓄了智慧与力量。
张雪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部署,她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理论武装,认真落实培训班提出的八项任务和三个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切实提升协同育人的工作成效;要用好培训成果,将会议精神传达到参与咨询室建设的所有人员,从问题出发,思考和谋划落实举措;要充分关注并及时回应家长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建设,提供更精准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要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发挥“五老”优势,建强咨询室工作队伍,探索新时代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实践创新和模式创新;要积累更多可示范、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北京模式”,助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为期两天的“深入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北京行动”学术论坛暨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工作人员专题培训圆满结束。
对外合作与实践办公室